0

    端午将至广州水乡火热备战 龙舟夜训不止房东在“卷”|广州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2024.06.09 | admin | 10次围观

    端午将至广州水乡火热备战 龙舟夜训不止房东在“卷”|广州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五星级赛事”停摆三年后鼓声再起,广州水乡火热备战——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实习生 卢佳圳

    发现了没?端午将至,走过广州大大小小的河涌,龙船景渐盛。在人们高涨的热情中,广州已进入“龙舟时间”。

    近日,“广州房东半夜还在练习赛龙舟”“房东赢了会免租发奖金”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好奇,龙舟竞渡真的是房东的“高端运动会”吗?也有人关注,“房东累不累”“房东给不给”?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夜晚开训的龙舟队,从他们的视角,领略疫情之后格外澎湃的端午心潮,寻迹龙舟精神在水乡村落的代代传承。

    六十天紧张备战

    船桨划开平静的水面,“哗啦啦”的水花打破黄埔区下沙社区夜晚的宁静。距离珠江前航道约一公里,水面开阔的乌涌上,四盏白炽灯晃荡着照亮远近水面,随着雄浑的“一二三四”号子声由远及近,整齐划一的划桨节奏越来越快,一条40多米的细长龙舟“嗖”地从围观群众眼前一闪而过——这是5月16日黄埔街龙舟队的夜训场景。

    为了保证训练效果,龙舟队保持着平均约一秒钟摆桨三次的节奏。宽大的船桨对抗着水的阻力,推动梭形船体快速前进。尽管龙舟队的队员个个年富力强,但经过连续数百次的大幅划桨,大家逐渐显露出疲态。只听见一声响亮的吆喝,龙舟终于“过线”,一名位于船首的队员早已满脸通红,直说“快划到吐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黄埔区有两支队伍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传统龙舟竞速项目,黄埔街龙舟队就是其中一支。作为广东地区规格最高的龙舟赛事之一,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五星级赛事,一直以来都是龙舟队逐鹿的赛场,每年吸引逾百条龙舟参赛,在珠江河上竞逐,热闹无比。不过,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该赛事已连续三年停摆。

    疫情过去,再盼蛟龙出水,再听壮士击鼓!从今年4月16日到6月17日,黄埔街龙舟队计划训满60天,这个训练计划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龙舟队队员们平日白天都要上班,所以只能晚上八点到十点训练。又由于龙舟比赛是在白天,黄埔区龙舟分会副会长张伟潮担心长时间的夜训不利于队员适应正式比赛场景,有时也会利用周末的白天组织训练。

    训练有何难点?黄埔街龙舟队教练刘尧森告诉记者,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要求跪扒式的动作,龙舟队里的大部分人都是首次接触,“前期训练主要以学习跪扒动作为主,下阶段再练体能、耐力各方面。”

    为期两个月的训练是辛苦而枯燥的,但对于这些在水乡环境长大的人来说,对龙舟的情怀却抵过了身体的疲惫。“大家坐上一条船,为街道去争光,这是一份荣誉。”张伟潮说。

    “不止乎有钱没钱”

    社交平台上,“广州身家千万的房东半夜还在练习赛龙舟”成为热议话题。这些健儿真的都是手握几套楼钥匙的房东吗?据悉,不少扒龙舟的队员都是本地村民,其中一些人确实拥有不止一套房子,有房子在出租。而事实上,对赛龙热情高涨踊跃参与的远不止“房东”。

    在下辖下沙村、新溪村、珠江村和大吉沙村四个自然村的黄埔街,今年的龙舟活动甫一公布就受到热情关注。张伟潮告诉记者:“村民得知街道准备代表黄埔区参赛,都踊跃报名。刚开始报名时有两百多人,我们经过重重筛选,最终选出七八十人参赛。”

    在人们的期盼中,广州已经进入“龙舟时间”。除了黄埔区黄埔街之外,各区龙舟队也都“卷”起来了。在增城区,黄沙头村邻近的东江连日来热闹非常,一艘传统大龙舟不时变换速度,在宽阔的江面劈波斩浪;在天河区,猎德涌里响起了阵阵鼓声,猎德龙舟队队员们也正积极备战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备赛的激情弥漫。乌涌两岸,努力夜训的黄埔街龙舟队引来不少过往居民“围观”。“房东听我喊加油,赢比赛就给免两月房租”,这样一则消息近日在网上不胫而走。真的如此吗?面对记者的发问,张伟潮只笑道:“划龙舟不会在乎有钱没钱,几百年来都是如此。我们训练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拍到,有人把训练视频传上网,说是‘房东’的竞赛,但这都是大家开玩笑而已。”

    “不是仅仅只有‘房东’参与龙舟活动,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也邀请到很多外地的龙舟队伍,也有很多社团、公司甚至游客参与到活动中。”张伟潮进一步解释道,“我们更希望通过龙舟激发大家团结的精神,将龙舟作为纽带,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广州的传统文化。”

    零零后的龙舟情结

    江涌交织的珠三角,以龙舟为主体的舟楫文化历史悠久。在龙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水乡儿女们,对龙舟都有着一种质朴深厚的感情。龙舟情结一代代延续传承,经久不衰。

    时间已超过晚上十点,乌涌两岸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黄埔街的龙舟停泊在岸边,队员们胳膊酸痛已然力竭,四周安静得能听到喘息声。张艺瀚从船尾跳下来,高兴地在朋友圈发出“打卡下班”的动态。他很年轻,今年23岁,是龙舟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他也很老练,“记不清第几次参加龙舟比赛了,大概是第三次了吧!”

    过去一个月里,除了特殊的天气,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和部分周末,张艺瀚吃过晚饭稍作休息,就会从家里出发,骑上五分钟电动自行车,来到乌涌的龙舟训练地点准时“打卡上班”。平时戴着眼镜的他略显斯文,一上舟手握船桨,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即“卖命地划”,“一开始训练,第二天总是腰酸背痛,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

    张艺瀚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龙舟,如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幼时登上龙舟时兴奋、好奇的心情。他向记者回忆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乘坐龙船探亲了,“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珠三角水网发达,各村的龙舟都可以通过水路前往其他村子趁景。彼时,龙舟是一种交通工具,是人与人之间往来的依托。

    长大后,张艺瀚发现,随着父辈下舟老去,不只是他,村里还有十多个同龄的朋友、同学从父辈手中接过龙舟船桨。随着岁月变迁,家家有了代步车,人们出门无需再举步登舟,但每当一年一度的龙船盛景到来,波光粼粼的江河里,水乡儿女割舍不下的种种情结,都在划桨、呐喊声中得以释放。

    编辑:邬嘉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